【吐鲁番】高昌故城的生死苍茫

夕阳透过千年的古城残墙,满眼苍茫

  午后的烈日炙烤着苍茫的大地,已将空调开至极限的歌诗图飞驰赭红色的山间,似乎是在逃离那无法言语的火热,但车中的我却是在追寻那史书上的墨迹,追寻那荒漠上的断壁残垣。

  历史上的高昌国,因为玄奘的西游和侯君集的远征,而较与其相邻的车师国更为有名。

  高昌故城是“火”的延伸。高昌城位于火焰山脚下,西邻阿斯塔那,北接哈拉和卓,有“火州”之称。《北史西域传》载曰,此地“地势高敞,人庶昌盛,因名高昌”。 

  早在公元前1世纪,西汉大将李广率军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后,高昌便历经了“高昌郡”、“高昌王国”、“西州”这样一段1300余年的漫长岁月,当故城的辉煌被元末明初的战火终止,高昌故城就变成了一道厚重的历史伤痕,落在了古丝绸之路一个醒目的焦点上,残辉夕照,寒烟漠漠。

因《西游记》而闻名的火焰山

  当我走进高昌故城,高耸的城墙、深陷的护城河、满目萧索的道道残垣,依然让人不胜敬畏。步入故城深处,眼前只剩下一座座破败不堪的断壁残垣。杂乱的荒草,风化的土台,斑驳的石柱……一切都是那么的毫无生机,犹如一位垂暮的古稀老人,弯腰驼背、饱经风霜、满目苍桑,只能借助手中的拐杖站立在这残破的废墟之上,向我们娓娓地诉说着那段悲怆的历史。

  遥想当年,麴文泰统治的高昌王国,经济发达、文化繁荣、民风教化。《大唐西域记》有载,在丝绸之路繁荣的唐代,高僧玄奘路经此地,在与当时的高昌王麴文泰短暂的三个月接触中,玄奘了解到这里的人们异乎寻常的生存能力。而为表达诚意,高昌王不惜屈尊降贵,匍匐在玄奘脚下,让大师踏躯登坛。

  巨人的背影早已远去,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王者的谦恭、豁达与虔诚,不能不让人投一瞥敬佩的目光。

 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,一座一座的古城,宛如冬不拉琴弦上跳动的音符:交河、高昌、楼兰、龟兹、于阗、疏勒……唯高昌处在最激昂的旋律上,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枢,当然也因此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,所以高昌注定要经过不断的战火洗礼,高昌的历史也许就是一部战争史。当都哇的12万骑兵对故城进行长达半年的围攻之后,高昌遂成废墟。正如王昌龄所叹:“大漠风烟日色沉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”。

  属于此地的繁华终究已是随风而去,马队远去的背影带走了那段峥嵘的往昔,商旅渐息的驼铃声带走了那只属于盛世的音符。只有从这高大的护城、宏伟的古堡和庄严的佛寺中,我才可依稀再见那千年以前的高昌古国,那意气风发、精力充沛的翩翩少年。

老人在夕阳下弹着冬不拉

  夕阳斜下,一名维吾尔族老人坐在土墙的阴影下,低头闭眼,弹着冬不拉,嘴里哼唱着民族歌曲,偶尔抬头,扫一眼匆匆而过的游览人群,又继续低头,沉浸在自己的弹唱中。路过此地,老者的歌声在身后愈发轻弱,在高昌的烟尘中慢慢飘散,留给了我诗意般的苍茫感。

  5月19日,第二届歌诗图跨界之旅进入第12天,车队明日将前往终点站——乌鲁木齐。

 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九日,于吐鲁番

             

作者:凤凰网高巍 转载请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