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哈密】多宗教共生之地

哈密回王墓是中国清代新疆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

 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,是新疆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,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,素有“西域襟喉”之称。

  初到哈密,导游便告知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走走:回王陵和盖斯墓,前者是少数民族繁盛的象征,后者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的见证者。

  我们顺着当地人的指引,在哈密市的西郊寻找盖斯墓。原以为盖斯墓也会如旅游景点一般人潮如织,却发现它不仅没有什么游客,而且难以寻找——路边的一个一米宽的斜坡上去,没有牌匾,门口仅有两个新月象征着这个是伊斯兰建筑,以至于我们走过后又绕了回来。

  相传,唐贞观年间,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,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、吾外斯,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教。万嘎斯病逝广州,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,受到唐太宗的欢迎。回国途中,吾外斯病逝于河西的回回堡,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()殁于星星峡,被草草掩埋。后来,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其修建一座拱背。

  后来拱背被拆毁,1939年时由哈密伊斯兰教徒发起,修建了盖斯墓,将盖斯遗骸由星星峡迁葬于此。

  穿过一条20米长盖慢绿荫的走廊,眼前的盖斯墓,高约10米,下部方形,上部为拱式圆顶,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镶砌,四周有廊檐,这座陵墓规模不大,可谓是我见过最“简朴”的名人墓葬。伊斯兰教习惯“简葬”,不讲求排场,而强调让逝者回归土地,如当初从母体中诞生般自然。

在大漠上,才有真正“长河落日圆”的景象

  这丝毫没有影响此地在伊斯兰信众心中的地位。盖斯墓因安葬“圣人”而闻名,当地人说,许多不能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,纷纷来这里朝拜。朝拜者所献锦幛挂满墓内墙壁,叠盖在“圣人”坟上。

  如果说盖斯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星星之火,那回王则将伊斯兰教在哈密地区形成了燎原之势。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不断增加,到16世纪时,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哈密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。伊斯兰教上层势力开始控制哈密。清康熙十七年(),准噶尔委木罕买提夏伯克的儿子额贝都拉为哈密的代理人——达尔汗,并在康熙三十六年()受封。从此,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民便在哈密回王“政教合一”政权的统治下,伊斯兰教不仅成为哈密维吾尔族人民的唯一宗教信仰,伊斯兰教的很多教规,也逐渐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的风俗习惯。

 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哈密的多宗教共生。哈密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宗教地区,历史上在这里所流行的宗教,除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外,还有祆教、佛教、道教、摩尼教、景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等,沿丝绸之路先后传入哈密。这些宗教有的已经消失,如祆教、摩尼教、景教;有的则一直流传至今,如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基督教等。

  哈密地区现在有四种宗教,分别是伊斯兰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、藏传佛教,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多数是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、回族,也有部分汉族。

  在哈密市内,佛塔、清真寺、教堂都不少见,不同的宗教就是这个地区的几棵树,在哈密土地和人文的滋养下,长成参天大树,又同时为天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群人们遮阴避阳。

  多种宗教在哈密的共生过程中,是否出现过冲突,我尚无考证。但就现在来看,多种宗教和文化的并存,客观上赋予了这个地区鲜有的开放及包容,不同的人在精神上有各自的追求,并在生活上互帮互助、休戚与共。事实上,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,正是在对任何试图分割他们的侵略者作出回应。

一群自驾而来的外国人,三名哈密中学生在旁围观

  在回王府的城墙外,见到这样一个场景。几名金发外国人在自己的房车前摆出桌椅,围坐着喝啤酒谈笑,身后是三名身着校服的哈密中学生,看热闹似地窃窃私语,长久不去。那群外国人也不尴尬,学生们也不在乎,在他们身后,一轮夕阳正从几百年前的回王府后落下,古代与现代、中方与西方,原本不相干的三者在这历史时刻交汇,并相遇在哈密这个地方,和谐而自然。

  5月19日,第二届歌诗图跨界之旅进入第11日,明日将到达新疆的第二站——吐鲁番。

 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九日,于哈密

   

             

作者:凤凰网高巍 转载请注明出处